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飛速演進,社會的環境保護需求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演變,它不僅將重塑我們對自然的保護方式,更會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產模式、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
1. 變被動為主動
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監控
末端治理是指在污染物產生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對污染物進行處理和控制,使其達到排放標準或環境要求。過去,在這種治理模式下,企業只能被動應對環境問題,工作重點也僅僅放在污染物的末端處理上,成本投入高、復雜污染物處理難,更無法從源頭上消除污染物。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普及以及政府排放標準的日趨嚴格,傳統的末端治理模式已經難以確保企業長期穩定達標排放,這種形勢下,全過程監控的治理效果與經濟效益得到凸顯。
全過程監控是一種對生產活動從規劃設計到運營結束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與環境相關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實時監測和控制的環境管理模式。例如在原料采購階段,通過數據分析與統計嚴格選型;生產階段嚴格檢測反應溫度、壓力等數據,及時調整工藝參數,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污染物產生量。通過對生產過程全過程的優化,幫助企業顯著降低違規風險,減少資源浪費和運行成本。
2. 變產品為服務
從標準通用到個性定制
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都有各自獨特的減排降碳需求,隨著科技進步與工業發展,一系列新型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這類問題通常涉及面廣、治理難度大,客戶意識到其潛在危害后,對相關環保措施及解決方案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加上市場的細分與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定制化服務在各個領域興起。在競爭激烈的環境領域,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也開始通過提供個性化定制與解決方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如今,客戶不再滿足于單一設備的采購,而是傾向于模塊化、集成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如何為客戶提供一攬子問題的解決辦法,成為環保企業新的考驗。
3. 變投入為產出
從成本消耗到價值創造
過去,環境保護往往被企業和客戶視為一種成本支出,是為了滿足環境法規要求而不得不進行的投入,如購買污染治理設備、支付環保稅費等。客戶通常是被動地接受這些成本,將其看作是生產經營或生活中的額外負擔,目的主要是避免因環境違規而面臨的處罰。而現在,環保治理模式的革新正在打破這一魔咒。
未來,一方面客戶可以通過環保技術的創新大幅降低污染治理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同時,借助主動的生產過程優化減少原材料與人力資源成本的浪費,降低污染物排放,從源頭降低生產成本、環境成本、提升經濟效益。
4. 變人工為人工智能
從傳統監管到數字化監測
傳統的環境監管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定期采樣檢測等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一方面,人工巡查難以做到對大面積區域的實時、全面監控,容易出現監管死角和漏洞。另一方面,定期采樣檢測只能反映某一時刻的環境狀況,無法提供連續、動態的數據,對于突發環境事件的響應速度較慢。
數字化技術,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環境監測提供了新的方式。借助先進的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生產全過程實時、連續、自動的監測,同時利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對環境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揭示環境變化的規律和趨勢,識別潛在的環境風險,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環保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迎合需求”到“創造價值”的轉型,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元琛科技擁抱數字浪潮,競逐智慧賽道,率先探索出AI技術在煙氣治理領域的應用——鐵前智能化系統,成為新質生產力在工業領域的生動實踐。
在“智能+”戰略引領下,元琛科技鐵前智能化系統中的強智能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與適應能力,可以在預設算法規則的基礎上,從現場作業環境中學習、總結并優化相應的環保處理策略,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自動化監測,助力企業實現超低排放,降低環保成本,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